丁远:本届达沃斯年会最震动的是乌克兰议题的严肃性
为期四天的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年会落下帷幕,论坛的最后一天,正在瑞士达沃斯参会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接受了财新的专访,讨论了俄乌冲突、粮食危机、供应链转移、中国投资等重要议题。从2016年开始,除了因疫情停办的2021年,丁远一直是达沃斯峰会的常客。
丁远直言,本届达沃斯峰会最让他震动的部分,是乌克兰危机在欧洲各界精英心中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以及由此引发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难民危机、供应链不稳定等讨论。
他说,相较而言,无论是碳中和还是颠覆性的新技术,今年与会者的讨论力度都有所下降。
“这些是更近的、更需要解决的一些短期风险”,丁远说,然而,目前全世界的风气整体都很糟糕,不利于需要共识和妥协的国际合作进行。
乌克兰危机占据中心议题
无论是开幕环节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视频演讲,论坛期间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和基辅市长克利奇科的到场谈话,还是为支持乌克兰而办的马友友大提琴演奏会,抑或是得到论坛主办方首肯,由乌克兰政府出面策划,将过去俄罗斯代表团在达沃斯所用的“俄罗斯之家”建筑改造而成的所谓“战争罪行馆”……身处此次大会之中,很难不感受到本次会议中乌克兰问题的分量。
在5月26号的一次记者会上,基辅市长克利奇科甚至直接向记者们播放了基辅市的警报,使置身于宁静瑞士山地的记者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丁远谈及了包括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欧洲议会议长梅措在内多名政要的发言,并称让自己惊讶的,除了发言的内容,还有欧美政要们的态度。“来到现场,你可以直面他们的态度,不光是语言的表述,还有表情。”
他形容,对于乌克兰危机,欧洲是感觉到了“痛”的,面对这种“痛”,一种反应可能是妥协,另一种则是强烈反击。
丁远说,他从大会感受到的情绪和意愿,更倾向于后者。目前在达沃斯萦绕的氛围是:不能仅从冷冰冰的地缘政治思路去思考,还要考虑民意,不会只止步于一些不痛不痒的制裁。
但乌克兰危机的持续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是实实在在的,粮食危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丁远说,自己参与了一场5月24日的早餐会。会议方提及,到今天秋收之前,全球可能有3到5亿人会从 “hunger”(饥饿)进入到 “starvation”(饥荒)的状态。
造成潜在粮食危机的因素由来已久,包括气候恶劣造成的粮食歉收;能源涨价提升的整体粮食生产成本。而乌克兰作为世界粮仓陷入战火,更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供应链转移不会立即发生
地缘政治的不稳定也给全球供应链布局带来了压力。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就在本届峰会的发言中就屡次强调,今后企业在布局全球供应链时,不仅要考虑成本,也要考虑安全。
近些日子以来,有关中国供应链向海外尤其是东南亚转移的担忧渐蔚。对此,丁远表示,在这些讨论中,有些声音不乏“博眼球效应”。例如,一些案例大多是从几年前就开始的低端制造业转移,与本次疫情并无直接关系。
但他也说,如果转移的问题长期化,就需要格外当心。中国不能失去过去几十年来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建立起来的信誉,以及中国在外方心目中的“可预测性”。
他说,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布局中的一个环节,其效率和风险的比例是否合适?
第二层质疑,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市场的规模和成长性是否依然存在?
他认为,如果第二层的质疑落地,才会出现大量外资企业甚至是国内企业将供应链和市场布局转往海外的情况。
担忧ESG会被政治化
ESG,是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大要素的英文缩写。这一概念,也是本年度达沃斯峰会的重要议题。
纽交所集团副主席约翰·塔特尔在开幕第一天的“中国投资和经济前景”分论坛上称,如果中国公司想要持续吸引海外投资人,就必须更加重视ESG,提供相关数据、碳足迹等。因为当下即使是比较小规模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评估一家公司时,也会重视该公司的ESG表现
但谈及ESG全球标准的制定,丁远还是忧心忡忡:“我对ESG比较担心的一点是,它其实是一个大杂烩。大家都可以讨论,这意味着要偷换概念非常容易──尤其是在目前全球价值观缺乏共识的前提下。”
丁远说,在ESG的讨论中,目前相对来说共识较强的是E(环境),但也存在很多争议。例如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减排历史性责任的认定,碳排放的双重核算问题,等等。
至于S(社会)和G(公司治理)就更加复杂。丁远说,欧美未来如果将一些偏政治性的问题引入这两大标准中,或以透明度问题来包装,难免将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
来源|财新